第三种选择

认知与幽默

Posted by CDz on March 23, 2019

第三种选择最近很多地方都提到了第三种选择,这个诡异的东西。

吴伯凡在认知升级中最近在讲一个概念,第三种选择,就是这是一种高度认知领域,关键是他和_幽默_联系在一起。讲解的让我影响极为深刻,联想到魔鬼搭讪学当中的作者阮琦,很多人都说他是情商很高。

最近还有一个概念一直在我心里缠绕,_有趣比有钱更重要_因为大家都喜欢有趣的人,而有趣是什么?通常说就是情商高,到这里很多人都觉得结束了,在此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当我看到幽默与认知的关系后,发现为什么说情商是可以提升的,其实就是认知的提升。幽默就是一种平衡,它平衡的是,在处于高位时不会让人觉得高高在上,处于劣势时不让人觉得低到卑微。

其中的连接点就是第三种选择。面对一个问题或者困境时,我们脑子里总是想着只有两种相反对立的选择,但是如果能有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找到这两种选择之外的第三种选择,跳出正与反思维。

像极了《故事课》里讲的几个现实扭转力场,外交官经常会遇见很多突发情况,优雅的化解才是最体会智慧的地方,第三种选择是认知上的事情。

几个故事例子:

丘吉尔演讲:

丘吉尔在演讲的时候,台下有个人大叫“狗屎,垃圾”,这时丘吉尔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去化解这样的场景呢?1.充耳不闻,这样会让人觉得故意听不到,有种自欺欺人的感觉。2.眼里的呵斥,这样当然也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但是在我们正常来说就是这两种反应了在这个极端的情况下,况且还要那么短时间反应。 而丘吉尔是如何反应?第三种选择,幽默的回答:这位先生稍安勿躁,你说的环境问题我们等一会儿会讲到。认知!高维!巧妙的化解了这个危机。

当场大家都笑了起来,且那个人也整场识趣的不再说话。

周总理与嬉皮士:

周恩来是一个极其有人格魅力的人,有很多就算是敌对国得人也非常敬重周总理,当年中美关系缓和策略,有一个叫做乒乓外交的机会。在一系列的接待完后,周总理秉承着大国的风范,对美国来宾说: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得吗?

这个乒乓球运动员,其实不仅是乒乓球运动员,还是著名的嬉皮士,说到嬉皮士不说中国,就算是美国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种文化。

当时运动员就抢先问:请问您对于嬉皮士看法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太敏感了,当时全场的气氛凝聚,气氛非常的紧张。

  • 这时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站在嬉皮士的对立面,那么对于来宾是不够尊重的
  • 如果一味的迎合,却又有失大国风范,毕竟我们的主流文化根本还不能接受嬉皮士

在这种两难下,周总理的回答找到了第三种选择:年轻人很聪明,敢于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寻找他们自己的答案,我相信经过各种尝试以后,他们一定会找到正确的立场与道路。

这段话,运动员听起来很舒服,觉得是在表扬自己,但是在中国的立场上来看,尽管表面上界面非常友好,但是没有做任何原则上的让步。

任正非与IPD

有一次中国银行总裁肖刚,来华为参观,任正非在公司接待同行参观。

肖刚:任总,你们华为最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任正非: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全公司推行IPD(集成产品开发)

肖刚:IPD是什么啊?

这是旁边轮班的CEO徐直军,本来就是个直性子,随口就说了一句,“IPD对于我们老板来说,就是这三个字母”。这时候气氛一下就凝固,毕竟在这种场合下,直接拆领导的台。

  • 任正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当面严厉指责,不尊重领导,不尊重来宾。
  • 还有一个就是红着脸承认这个事实。

然而这两个选择都不是最佳选择,都有不妥的地方。但是他没有这两种选择而是当场哈哈大笑说:“是啊,我哪懂,我要懂要你干嘛,快给肖总讲一下什么叫IPD。”

你看两种选择的第三种选择就是这么有力量。 看到评论里联系到,幽默课的一个法则:“yes and…..”,很精辟。

真的是第三种选择吗?

写到这里,我脑子里感觉有种被骗了,又觉得骗的很值,发现了新工具的感觉。

这里另外的两种选择,都是吴伯凡老师,编造出来的,他刻意的将情况,分为两种对立情况,然后再抛出最后的解决方案,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先有两种对立情况,最后才是巧妙的第三种选择。

然而其实也许根本没有其他两种选择,只是我们臆想出来的,回答者其实直接跳过了两种选择,直接选择了第三种。

这里的工具就是,有时候发现一些机制的化解尴尬情况,别人的对话,觉得非常巧妙,甚至会情不自禁的觉得这个人情商真高的想法。但不知道为什么会情商高,这里就给了一个分析工具,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列出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会如何反应的两个对立面,就知道为什么这么反应会让人觉得情商高。多次分析情况,相信自己遇到相似情况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