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的家书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洛克菲勒是谁?
历史上第一位世界首富,全胜时期垄断全美90%的石油市场,1914年巅峰时,其财富总值达到美国GDP的2.4%(9亿美元,美国GDP365亿美元),折合今日之4000亿美元以上,普遍被视为西方世界史上首富。 —维基百科
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而为什么洛克菲勒家族却长胜不衰?看完整本书,这个世界哪拼的金钱,拼的不过是品质,拼的是你能克服人性多少。不难发现从书中洛克菲勒教育管理,人要靠自己的脚走路,他相信金钱是一切品质的附属品。
笔记摘录
◆ 第2章 第01封书信:人要靠自己的脚走路
多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而不是别人能为自己带来什么
“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能够享受他的创造的人。那些像海绵一样,只取不予的人,只会失去快乐。”
这大概是每个人拼搏时的想法,而感觉挫败失败时却又想起上一句社会中每人出生不同的不公,进而生活在相互交错之中。
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
起点可能影响结果,但不会决定结果。能力、态度、性格、抱负、手段、经验和运气之类的因素,在人生和事业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 第3章 第02封书信:好运气自己策划得来的
我的信条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一定是策划运气发达。我相信好的计划会左右运气,甚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功地影响运气。”
从我这么多年的生活经验来看,这两种意义都存在,换句话说,运气完全可以自己创造,我们任何行动都不可能把运气完全消除,运气是劳动创造过程中难以摆脱的福音。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铸造者。
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一定可以通过制造运气而发达。
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就是不会发生不劳而获的事,那些随波逐流、墨守成规的人,爸爸不屑一顾。
在构思好的设计时,要首先考虑两个基本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知道自己的目标,譬如你要做什么,甚至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条件是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资源,譬如地位、金钱、人际关系,乃至能力。
◆ 第5章 第04封书信:学会马上就去做
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是一个极其重要前提。被想做的无数事情困扰这种感觉,会困扰每个人,就像现在看这本书时,也许正想着另一本书会不会更好,看会博客是不是更好……各种想法不停冒出来,如何去甄别
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挫折的,莫过于想做的事太多,结果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反而想到每件事的步骤繁多,而被做不到的情绪所震慑,以致一事无成。我们必须承认,时间有限,任何人都无法做完所有的事情。聪明人知道,并非所有的行动都会产生好的结果,只有明智的行动才能带来有意义的结果,所以聪明人只会汲取做了以后获得正面效果的工作,做与完成最大目标有关的工作,而且专心致志,所以聪明人总能做出最有价值的贡献,并捞到很多好处。
◆ 第11章 第10封书信:一定要忠诚于自己
洛克菲勒的处世之道
我只有在对自己有利无害的情况下,才表现自己的感情;我可以让对手教导我,但我永远不教导对手,无论我对那件事了解有多深;凡事三思而决,不管别人如何催促,不考虑周全决不行动;我有自己的真理,只对自己负责;小心那些要求我以诚相待的人,他们是想在我这里捞到好处
◆ 第12章 第11封书信:谁说不能有贪心呢
嫉妒过早的潜在了人的本性当中,嫉妒往往滋生于缺少能力与意志力的地方。
绅士永远不会与无知者争辩
◆ 第13章 第12封书信:地狱里大都是好人
一直抱怨环境是没道理的,很多时候其实是失败的借口,环境不理想,就去创造理想环境。
在这个世界上能身名显赫的人,都是那些懂得去寻找自己理想环境的人,如果他们不能如愿,就会自己创造出来。
◆ 第15章 第14封书信:做傻的聪明人
知识经常会转化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有一种“我懂”的幻觉,正是读书说要避免的。这也算是常说的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了
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一切的知识都会转化为先入为主的观念,结果是形成一边倒的保守心理,认为“我懂”、“我了解”、“社会本来就是这样”。有了“懂”的感觉,就会缺乏想要知道的兴趣,没有兴趣就将丧失前进的动力,等待他的也只剩下百无聊赖了。这就是因为不懂才成功的道理。
每一次说不懂的机会,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
◆ 第17章 第16封书信:防止自己找借口
一个好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而不是为了成功而成功。背后没有一个目标进行驱动,就没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何时对何时错,同时也能有目的试错。
看看那些似是好运当头的人,你会发现并不是运气使然,而是准备、计划和积极的思想为他们带来美景。再看看那些“运气不好”的人,你会发现背后都有明确的成因。
◆ 第19章 第18封书信:我没有权利当穷人
此处的享受,我理解的是如何花钱,如何明智的花钱。
赚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为了受奴役,知道如何放松自己,如何休息,才会拥有一个丰硕的人生。
◆ 第20章 第19封书信:就要做第一
人被创造出来是有目的的,一个人不是在计划成功,就是在计划失败。
不要有野心!所以我认为,野心就是让人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吧!”
◆ 第22章 第21封书信:侮辱是一种动力
首富对于“羞辱”的看法
蒙辱不是件坏事,如果你是一个知道冷静反思的人,或许就会认为侮辱是测量能力的标尺
于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
你与你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当你相信自己,并与自己和谐一致,你就是自己最忠实的伴侣。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 第23章 第22封书信:用实力让对手恐惧
生活中很多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为什么而干。
交易的真谛是交换价值
交易的真谛是交换价值,用别人想要的东西来换取你想要的东西。
交易的真谛是交换价值,用别人想要的东西来换取你想要的东西。
◆ 第24章 第23封书信:要有合作精神
合作可以让我们的力量变得更大,可以更好的压制对手或让对手出局,达到让自己向目标阔步迈进的目的,换句话说,合作并不见得是追求胜利。
我们应该知道,成功有赖于他人的支持与合作,我们理想与我们自己之间有一道鸿沟,要想跨越这道鸿沟。 必须依靠别人的支持与合作。
往上爬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一点,因为你走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们。
对于团队的定义
关于团队精神,IBM的定义如下:团队就是一小群有互补技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支持的人
◆ 第25章 第24封书信:不甘示弱才会赢
得到他人的尊重,你们必须首先觉得自己确实值得人敬重,而且你们越敬重自己,别人也会越敬重你们。
要随时记住这个问题:“重要人物会不会这么做呢?”这样就会使你们渐渐变成更成功的大人物。
◆ 第30章 第29封书信:尾声就是开始
价格是由其价值而决定
他不知道价格是没有什么神圣的,重要的东西是价值,
◆ 第32章 第31封书信:做目的主义者
聪明人总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态度。懂得领导艺术的人,总会自问:怎样的态度才能帮自己达到真正想要的结果?是鼓舞激励的态度?还是抱持同情的态度?他们永远不会选择冷淡或敌意的态度。
◆ 第33章 第32封书信:拒绝责难,拒绝推委
聆听者才是最有权力的人
和一般人所相信的刚好相反,在对话中,聆听者才是拥有权力的人,而非陈述者。
◆ 第35章 第34封书信:永远做策略性思考
简单地说,希望源自于相信有其他选择的存在。
◆ 第38章 第37封书信:充实你的心灵
语言也是咒语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先生说,只要改变一个人的词汇,就能建立他的收入、他的享受,并改善他的生活,乃至改变他的人生。
◆ 第39章 第38封书信:我所欣赏的演说辞
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以细微的工具创下大业,以默默无闻的平民身份完成了人生目标。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点评
一句话来概括:品质才是致富的关键。
每一篇文章都在讲述一个品质,从开篇也说到一点每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起点,但是可以掌握自己的终点。
印象最深的品质,羞耻心(侮辱是一种动力)。讲到羞耻心是有无穷的力量,说到自己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张老张片:衣冠楚楚的小男孩,灿烂的笑着。那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上小学的同学,那时候有人来学校拍照片宣传,而他本来是坐在那里的,作为学习好的代表,但是最终学校、照相人找人替换了他,只是因为他衣衫篓缕,被人嘲笑后,并没有打消学习的激情,而是暗自下定决心要成为最有钱的人。羞耻是可以让人进步的。
体会:看这本书最有感触的一点,首富讲故事的能力。越是看尽是非的人,越是发现大道理并不是一条一条讲出来的。从教育自己孩子信中,洛克菲勒讲故事能力不同寻常,每一个品质并不是干巴巴的讲述大道理,而是通过最近发生的事情,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道理,从故事中学习到道理,引出道理。也是这个原因,让我放下这本书的同时打开了《故事课》。
不赞同的地方:虽然讲故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润色道理,让我最有感触。但是最不赞同同样也是故事,文中的故事讲述的很多是已洛克菲勒的第一人称讲述的,这些故事听上去还是很有可信度的。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知名已代号为人名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有种感到为了故事而故事的程度。
特别是,每一篇的后记,应该是编辑加上的评述,有几篇论述中的故事,不那么真实(可能是非虚构类书籍看的比较多),非常反感这样讲故事,没有依据可言,让人觉得是自己杜撰。感觉每一篇是在为了证明洛克菲勒说的对,而杜撰的故事,有种为了故事而故事的感觉。
成也故事,败也故事,也许编辑在以反面教材的例子,让我知道故事的重要性,如果用的不好,事情可能会被自己搞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