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开课pro

微信公开课pro

Posted by CDz on January 17, 2018

微信公开课pro

这是我第一次看微信公开课,也有点感悟,所以选择写下来。当然我看的文字版。毕竟张小龙语速。。~hh

开篇就指出最近很火的,跳一跳小游戏,首先我确实没有留意,最新版本所推送的文案。据张小龙说是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的事,开始我是不以为然的,因为我觉得,这不过是想要去推广自己的东西文案与说法罢了,但是后来的解释也让我有那么点认同。首先,现在微信基本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有很多时候是不情愿在里面或者说自己心里有些焦虑的。我们总是在不同的人之间相互的穿梭沟通,朋友圈有那么多等着我们去赞与评论,公众号有那么的资源去学习吸收。

这一切,可能会让人失去真我,活在社交上,活在焦虑中。而跳一跳这个游戏,想要说的是,放一放去与自己一个人对话,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当然这是我对于这个开场白的理解。也是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因为在一天中,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去接收信息,而处理他们却总显得时间不够,反复如此,焦虑便油然而生,所以每天我会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早上起床后写点东西,直到出门的那刻才去拿手机。也算是同一个理念了吧,只是独处方式不同。

在开始就先谈到跳一跳小游戏的外挂,这个说实话我的观点可能与其不同,也近乎相同,当然这样说很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张小龙第一点就谈到外挂看到人的不诚信,而像很多做技术的,只是想去用自己所学技术去攻克这样的游戏,一好玩、有成就感,二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很多的跳一跳外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人使用角尺模型去衡量得到角度,然后根据自己记录得到的时间单位去按压,最常见的是利用abd监控手机,截图找对应像素点距离,计算按压时间通过shell命令按压屏幕。每一个人技术人员都是有开源精神的,所以会看到很多的开源项目,这同样的也是学习的好机会。我并不是支持外挂而是听到说开外挂的诚信有问题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

而微信打击外挂的思路非常值得思考,其使用到了人的成长曲线来计算其是否过于增长,从而做到打击外挂的作用。这是说明了数据的总要性,在游戏中我想也会很多相似的成长曲线来判断是否是开挂。当然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依然觉得是一个很棒的思路,对于数据的思考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理解又提升一个档次。

对于微信的思考,在其演讲中,深刻体会一旦体量到达一定程度后,越来越谨慎,而这个谨慎并不是说得罪谁,而是担心更多的人蜂拥而至最后却得不到自己想到的东西,这就是张小龙对于小程序的担心,因为鉴于公众号的成功,很多都将其当一个风口,微信也很担心最后他们的思考与初衷与当风口人不一致,而造成社会的巨大损失。也算是一个大体量后就会去不得不思考社会影响力问题,故其说出,小程序微信宁愿先紧后松,等其慢慢成长,当然也可见微信的“野心”。

说到微信,真的就是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为什么会这样?一些细思极恐的细节,在这一次公开课中讲出才开始回忆与思考,好的产品会说话很经典的一句,而开始我是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的,什么叫会说话,为什么要说话?当我想起一个个发布会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要说话,一个产品发布常常伴随一场发布会,因为产品的本质是需要人用的,而各种设计交错一起,使用有了门槛后发布会就是一个好解释场合。好的产品会说话,回想起来微信这么多年使用,没有一个人教你都会使用。之前我看过一本书设计心理学,讲到的就是一个杯子,一扇门的当你用其有障碍时,那么不要觉得是自己笨而是设计者的问题,因为设计者没有秉承简单易用,其观点也是一个产品最好产品本身就是一个说明书。

在微信中从未出现过尊称您,而且很有收到微信的推送,我也算是微信的第一批用户了,仔细想想确实,至今印象深刻的一次推送还是当初有传言微信要收费的时候,微信推送了一则声明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之后再也没有印象会有过推送消息。而用微信至今在张小龙说出微信从不去称用户的时候我才回想起是这样的,而这也让所有人在心理防线中降低一层,愿意使用微信,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想要跟你做朋友。

在去年的时候虽然我没有看微信公开课,但是一句用完即走的观念还是如雷贯耳,同样始终不明白什么叫做用完即走,我一直觉得是不是还缺少一句话,因为一句话确实并不能解开疑惑微信的成就,因为大家都说你已经有了那么多的体量当然说好的应用就是用完即走,这样想确实会陷入死胡同中。而今年也对这句做了相应的补充后一句用完还会回来,当然自然就引出对于微信理念与目标-做最好的工具,这里强调工具,微信是一个工具,什么是好的工具?在公开课中举出一个列子,一个人如果一天处理消息需要3个小时,那么好的工具就想着在3个小时的时间内将其完成。而不是拖入4个小时或者更长,微信确实是一个高效工具。而在之前我一直类比的是支付宝,支付宝是我能想到的在第一次听到用完即走的典型应用,当时还有多半觉得是在嘲讽支付宝,而如今后一句连接起来思考,确实用完即走是一个工具的出发点,而我在想一点,我听到的或者说现在就是我所想的朋友圈,这个东西却好像违背,因为它一直折磨着你,当你发一则朋友圈后,你的心里那个期待,总是不知觉隔几分钟去查看有多少留了言,多少人点了赞,开始思考如果从一个好的工具角度思考,这个朋友圈的解释是不是有点符合呢。还是我们就理解错了朋友圈,又或者朋友圈是自进化出的生物。

去中心化,当然这也是微信一个设计理念,去中心化只提供工具,不为任何推送流量,完全由生态自行生长。最有体会的是公众号,在上大学那是我还不知道有公众这个东西,而看到朋友看公众号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微信不做一个排行或者推荐之内的,这样就省得我去找,而如今想想当时的抱怨与这些年使用的APP来看确实在公开课中对于微信的去中心化讲解得到答案。微信是一个平台不为任何推广的理念,现在的公众号生态如火如荼,好的东西无论怎样都不会被淹没。想起当初看其他内容(几乎所有),在刚刚注册进入后都会为我推荐关注人,而大多数都不是我所喜欢的,又或者很多都分散了自己的精力。如今当然自己也关注了很多的公众号后发现,选择多时确实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开始考虑是否要开始过滤公众号了。

微信公众号APP,说到公众号,就不的不提,今年的大爆料,微信即将发布微信公众号APP,当然是万众期待。第二微信将一改之前的赞赏系统,增加作者这一主题。

微信公众号APP将会对于公众号进行深度思考,第一个出发点就是,为什么创造要在pc端实现,公众号设计之初便是如此设计原型,在pc端创作,在手机端阅览。所以后台管理自然而然的做成为pc端。如今提出制作APP的概念后,当然不会只局限与pc长文创作,更多的希望手机创作,若如是,那么我在想这跟微博又有什么区别,当然也很期待微信会如何去制作这个APP。

增加作者类别,这是与Apple赞赏冲突后多方面社交后的一个思考结果。这让明白,什么叫做从敌人中学习。当所有人都看热闹时微信却在此次事件通过与Apple的交流中反过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因为在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赞赏提供给公众号这个做法是否合理,而这次的作者的另开逻辑,赞赏本质上确实是赞赏的写这篇文字的人,让其更加的合理也能吸引更多的好作者,而对于作者来说不再局限于公众号范围,可以任意穿梭。这也让我看到了矛盾中交流的总要性,每一个矛盾背后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看完此次大会我开始在想小程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他与浏览器中网页有什么区别?社区是一个关键。浏览器相对于微信来说是一个无通讯的上网设备,浏览器可以连接一切,而这个一切就是一个极端,我所理解极端的两端总是相连的,就好比连接一切=对一切都没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门户网站的兴起,就是因为浏览器连接的太多了, 而对于每一个体而言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连接,面对上网千万资源,其实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空的,因为不知从何获取这些连接。相信大家如果没有了Google或者baidu一定生活会有很大的变化,信息获取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微信中的小程序,本质上也是互联网一部分,只是他在微信的大体下可以连接,你的朋友无数有意思的人,所以结合对微信新版的下拉展示小程序,张小龙一再强调这不是入口,而是快捷方式,类似如win上的dock栏,或者是Chrome上tag方便应用间的切换。

这一次所讲的企业微信,也是我个人比较期待的一点,企业微信产品思路,为人们解放自己微信朋友圈,在自己的微信中,因为工作原因,会有很多的同事,或者客户,而这些让自己的微信不再那么的纯粹。这样把自己生活与工作混在一起有时会比较烦恼,企业微信,跟像是你的微信号的一个分身,这个分身可以与微信中所有人去的连接,但是又不会干涉到自己生活中的微信社交。

最后讲到微信开始的时候,目标是连接线上,让人们跟好的在线上沟通娱乐,而近几年也微信也有过思考,他是不是占领用户太多的时间,无论在哪里人人都是拿着手机而很少再去关心周围的事物,当然Facebook在此之前也是提到过。在微信之初有一个附近人,这是微信在探索线下的人,而未来将会更多的探索线下的生活又或者是下线的一切,就像是微信所描述的小程序一样(万事万物的表达),而当然也期待小程序与下线是将如何连接。